婚姻的实质是为人们指定一条稳定的、可预测的、方向清晰的生活道路。也为人们规定了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准则。当人们还没有进入婚姻时,就大概知道未来的生活方式与内容。婚姻制度用它久远的寿命,向人们担保着它的安全性和可控性。然而,有调查显示,超过60%的已婚者想要出轨。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
出轨可能遗传给下一代
当两个人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结婚以后,他们就像是坐上一列缓慢向前行驶的火车,而这列火车所行进的轨道,就是两个人的决定和行为。如果按照既定的轨道向前行驶,那么这列火车就毫无疑问地驶向终点;如果中途有一人决定离开自己的轨道,并付诸行动,那么我们把他的行为叫做“出轨”。这个词真是很形象地诠释了婚姻对人们的价值和意义。
伴侣里有一人出轨了,意味着这辆火车面临改变方向的风险,而那个没有出轨的人必须被迫接受这个事实。改向,使得这辆火车驶向未知,驶向无法预测的、不安全的、模糊的方向,并且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种种的焦虑、恐惧、抑郁等情绪,还需要付出诸多时间、精力、金钱等成本。出轨除了是婚姻解体的直接凶手,还对伴侣造成心理和精神创伤,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形成,甚至还可能将出轨变成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,遗传给下一代。
基于上述分析,既然出轨会带来种种的麻烦和困扰,按理说不会有人愿意主动出轨,也不会有人愿意看到伴侣出轨才对。可是近些年来,因婚外恋而离婚的案例越来越多,各种官员落马的报道里,也少不了情人的影子,更有媒体调查指出,超过60%的已婚者都想要出轨。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,导致人们明知道出轨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,却仍然义无反顾地决定改变或想要改变既有的生活轨道呢?
出轨与一夫一妻制密不可分
在群居生活的母系氏族公社,不会有“出轨”这个词的容身之所。那时女人可以决定当天晚上与谁共眠,而男人也不会对此提出异议;在一夫多妻制的封建社会,也没有“出轨”一词的生存土壤。那时男人拥有绝对的性自由和性特权,而女人虽然有异议却是不可以提的,即便有些女人试着像男人一样表达自己的性权利,她们的行为也只能叫“私通”、“偷情”,或者其他比较难听带有侮辱性字眼的词汇。而“出轨”这个词,只可能诞生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环境里面。
那么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。如果说一夫多妻制只违背了女人的人性,而一夫一妻制却是男人女人的人性都违背了。因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是新鲜感,科学家通过给小白鼠换伴侣试验来证明这一点:如果是同一个母鼠,公鼠的交配频率会越来越低,直至彻底停止;如果科学家不停换新的母鼠,那么公鼠就会不停地交配,直至力竭。人类虽然不至于像动物一样只知道条件反射,但如果要燃起对性的激情,一样是需要新鲜的伴侣才行的。
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事实:感情关系时间越长,性爱的频率就会越低。所以婚姻专家们都建议我们,要追求性爱的质量而不是数量,要多关注亲密关系本身而不是性刺激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了享受愉悦刺激的性,恐怕婚姻这个东西并不适合你。除非你愿意把亲密关系看得更重要,愿意为此放弃对新鲜的性的拥有权,否则还是单身更适合你。
用平常心看待出轨
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婚姻专家的建议,不愿意或不能将性能量升华为亲密和连接,只是一味依循本能,追求直接的性刺激,那么他的出轨就是必然;事实上,即便是在头脑上接受了建议,那对于新鲜的性的原始欲望,始终都是存在的。除非个人能够压抑或转移这个欲望,否则,出轨还是必然。
作为这世界上最矛盾最复杂的生物,人本能上追求稳定和安全,却同时又追求冒险和新奇,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,就是人类复杂和矛盾特性的产物:我们为自己搭建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平台(婚姻),然后在这平台的下面去追求冒险和新奇(出轨)。
所以,我们要能以平常心看待出轨,而不是一味地用道德的评判去指责出轨者,也无须因为伴侣出轨而过于归罪自己,我们要能看到,婚姻制度本身就是促发出轨的推手。
婚姻制度的目的不为爱情
所有选择进入婚姻的人都需要看到,婚姻制度的诞生,本意并不是为了保护爱情,或者给爱情一个归宿。所谓幸福而稳定的婚姻关系,就是权衡利弊之后的被迫选择。它不过是以爱情之名,行社会管理之实。
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,主要是为了平等性权利,尤其是平等男人的性权利。如果是母系氏族公社那样的社会,女人可以自由决定与谁发生性关系,那么注定要有部分男性失去繁衍后代的机会,而他们必然变成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。一夫多妻制的社会,拥有资源的男性霸占更多性资源,使得弱势男性丧失性权利,后果会与母系氏族类似。
此外,如果社会上都是单个的个体,对资源的消耗会更多,管理成本也更大;而如果两个个体组成家庭,一方面降低资源消耗,减少管理成本,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抚育幼儿,提升后代的成活率,让社会发展更有生机和活力。
明白了这些,就不要对婚姻抱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期望。也只有放下对婚姻的幻想,看到真实的婚姻,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它,经营它,并通过它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和满足。